由序: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翻译这位菩萨的名字有两种:一为“观自在”,是赞美其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圆融自在;二为“观世音”,是赞誉其大慈大悲,能循声救苦。“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译为“觉有情”。其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可以使人了达自利,“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即众生的别称,合在一起就是“智悲双运(即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意),自利利他”的意思。故此,“菩萨”又称为“高士”和“大圣”。此外,在佛经中菩萨的异名有很多,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运用的意思。“深”是相对于“浅”而言的。般若在经教中有“浅”、“深”两类: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却不见不空,这是二乘人所修持的,谓之“共般若”,曰“浅”;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此更进了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这与前面二乘人所见所悟的截然不同,是大乘菩萨以上所修证的,谓之“不共般若”,曰“深”,观自在菩萨所修证的即是此般若。“般若波罗蜜多”,译法如前。“时”,是指一切时,即过去时、现在时及未来时。这句经文是说观自在菩萨对其究竟圆满的不共般若的运用,即为后面的经文做铺垫。“照见”是道行,是功夫,是对智慧的运用,是修行的枢纽,这里为“洞见”之意。“五蕴”过去译为“五阴”,即万法,分为“色”、“心”二法。“色”指的是一切物质现象,而“心”指的则是一切精神意识现象,又分为“受”、“想”、“行”、“识”四类。“色法”是指时刻都在变化的物质世界,而“心法”则是指基于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所衍生出来的精神意识世界。“受”是众生对外界的感受,可分为“乐、苦、舍”三种(后文有详细论述) ;“想”是“受”的思想认识;“行”是“想”的主观能动性,即基于“想”的一切意识与行为;而“识”则是由“受”、“想”、“行”所形成的业识,即宇宙生命的本体,一切现象产生的根缘。“空”是世界的本性。盖因色蕴无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若白衣苍狗,瞬间万变,终不能恒有,就像我们的“臭皮囊”百年之后终将归于尘土一样。有道是“一切皆流,无物永驻”。然而尽管如此,世间竟然还有人要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去寻找什么“永恒”,实在是可悲可叹!但请注意:这里的“空”并不当没有讲!如果真的是什么也没有,那就真的是没有什么可讲的了。“空”是指五蕴的理体,是说它根本就没有自性,即体性空,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均是了不可得的。诚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法若以观自在菩萨究竟圆满的不共般若(即第一句经文中所说的“深般若波罗蜜多”)观照,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故此曰:“五蕴皆空。”“度”是“超出、解脱”的意思。“苦”是指一切苦果,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三大类。第一类“苦苦”,即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痛苦,譬如所谓的八苦,即“生、老、病、死”四苦与“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以及“五蕴炽盛苦 (也就是五蕴不平衡所造成的痛苦)”。第二类“坏苦”,即我们所谓快乐的感受,其表象是快乐的,但实质却是痛苦的,比如声色犬马、荣华富贵等等。让我们试想一下,就算是美酒佳肴天天享受,三千佳丽夜夜厮伴,轻歌曼舞日日通宵达旦……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到头来我们所得到的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呢?其实,世间一切因欲望而得到的快乐都不过是暂时地满足了众生当时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而已,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其最终必然会转变成痛苦!第三类“行苦”,即世事无常,总是迁流变化,但凡夫却不识这是自然的规律而总是去追求那根本就不存在的“永恒”,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股市天天向上、爱情永远不变等等,而当不断变化的客观事实与其主观愿望相悖的时候,痛苦也就自然地产生了。我们之所以要知道这些苦,其实就是为了要彻底地灭除它们,而能够彻底灭除它们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先找到其根源,然后再“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从根本上予以彻底地清除!有道是“知苦才能断集,慕灭才能修道!”“厄”是众生因执着于五蕴而招感的一切灾难,譬如洪水、干旱、地震等天灾乃至于刀兵、盗贼、恶政等人祸。作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这段经文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若参悟了,断尽妄想执着,烦恼痛苦自然消除,从此也就摆脱了一切苦难的束缚。正所谓“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显然,这段经文是为开导那些迷心者而说的。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的一切均是物质的,即资本市场属于色蕴。然而“五蕴皆空”,因此属于色蕴的资本市场亦不例外,其本性亦空。而由其真空本性所幻化出来的表象(即所谓真实的相状)则是为了其本质而服务的,(笔者按:此即资本市场的特性。)完全可以用“欺诈”这个词来高度概括。即当所有的市场条件都成熟时,就会因缘生法,所谓的市场行情也就产生了。而所谓的市场行情,不论是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皆是由资本市场的真空之体(即其体性)所幻化出来的假象,(笔者按:《列子》云:“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都是为了其攫取的本质而服务的。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用些手段来进行掩饰的,比如搞点儿噱头、耍些小把戏等等,这是一贯的,也是必须的,否则“巧取豪夺”这四个字也就无从谈起了。但由于资本市场没有自性,因此其所产生的行情也就注定是无常的妙有(后文有详细论述),纯粹就是一种忽悠人的假象!然而,由于广大市场参与者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各不相同,因而其对资本市场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了。例如我们国内的A股市场,“赌徒”认为是“赌场”,“嫖客”认为是“妓院”,成功者认为是“天堂”,而失败者则认为是“地狱”。这就像滔滔的恒河水,“鱼龙认为(是)窟宅,天神认为(是)琉璃,凡人认为(是)波流,饿鬼认为(是)猛焰”一样。可谓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不可一概而论。有道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说到底,不过是一切境皆由心生罢了!所以,究其根本而说其表象,一切皆是虚妄(无实为“虚”,反真为“妄”,即非真实之意)的妙有,即一切都是骗人的假象。我辈若于妙有之中去追求什么永恒,则如同孟子当年劝谏齐宣王时所说的那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必然是永不可得!
色蕴无常,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大地山河为此而沧海桑田。即便是我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乃至于此时前时亦不相同。这就如同我们鼻孔中出入之气息,此一息非前一息也,后一息非此一息也,即便是刹那间也是在不停地变化。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试问有谁还会用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呢?又有谁敢去妄言“法官”的儿子将来就一定是“法官”,而“贼”的儿子将来一定就是“贼”呢?不明资本市场之本性,离其根本而只说其表象,则所有的感受、认识、行为及意识皆是虚妄!世事无常,成住坏空,何谈价值?资本市场涨跌流转,瞬息万变,又怎敢妄言其行情的顶和底?正所谓“动念即乖,开口便错!”至于用人为所计算出来的静态指标去衡量动态的市场价格则更是荒谬之极!唉,本来就是空无一物,又何苦自寻烦恼呢?还是明末清初的真衍禅师说得好:“中道因缘所说法,一句道尽无余语;我说即是空假中,珠帘暮卷西山雨。”(笔者按:此偈的最后一句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因此,完全地了悟资本市场的事实真相,是我们拥有资本市场“般若”的前提,而能够运用资本市场的“般若”建立正确的交易体系并能够在市场实践中灵活应用,则是我们广大市场参与者彻底摆脱资本市场一切苦难的不二法门!有道是“进止清净,随缘自在”。